宜阳县人民检察院

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
当前位置:首页 > 检察建设 > 检察文化

过春节

作者:宜阳县人民检察院 发布时间:2019-12-25 浏览次数:1881 次

  过春节


  吕灿国


  童年的孩子盼过年,尤其盼过春节。进入腊月,就屈指倒算离春节还有几天。那时因为家里穷,唯有过春节时,才能够吃上“稀罕”的米、肉、菜,穿上新衣、新鞋,戴上新帽,能与小朋友一块儿在噼哩叭啦的鞭炮声中分享快乐,也只有此时才能尝到压岁钱的滋味。总之,一过春节就耳目一新、好事多多。于是过春节真让他们有点急不可待,往往过罢春节还盼元宵,似乎要留住新年的脚步,追随春节的气息。过春节的意义就在此罢——一切都是新的,一切都是美的。


  而立之年的我爱过春节。春节时我如释重负,绝不再去考虑工作一、二、三、生活A、B、C。过年了,我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去整理一年中忙乱的思绪,释放心中所有的不快和烦闷。走亲访友轻轻松松;与朋友聚餐猜拳行令无忧无虑;和家人、亲属促膝长谈彻夜不眠;陪爱人、孩子逛公园、转商店兴致勃勃;外出旅游闲情逸致、意兴盎然……总之,想方设法倾尽心灵积虑,舒展快乐的翅膀,过得尽兴才罢,玩得心跳方休。似乎唯有过年才这么年轻。


  古稀之年的父母想过节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独自面朝黄土背朝天,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、含辛茹苦无所愿,那分明是他们的“干革命工作不由儿女身”的理解。孟郊《游子吟》中慈母飞针走线将自己的关爱、嘱咐缝进孩子的衣衫,母子惜别,依依难舍,至情厚爱,催人泪下;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则写尽了在外游子节日里对亲人的苦苦思念,思亲如归;陈红一曲“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大贡献,一辈子总操心图个团团圆圆”情真意切。过年了,儿孙们团聚一起拉家常,忘却劳累、其乐融融、尽享天伦之乐。是的,过节时难得与儿女团聚,心中喜悦自然无以言表。其实,父母想过节的心愿就这么简单——举家团圆,心情舒坦极了。


  邻居的老奶奶“恋”过年。她九十多岁了,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,能不想吗?“鸿燕传真情,家书抵万金”。儿子的每一封来信曾惊起她多少次泪水和无尽喜悦。于是逢人便讲“儿子来信说‘今年春节回家过’”。听得多了,人们也就漠然了,可她依然这样念叨,言语中分明充满了希冀。于是从吃罢中午饭就站在门口等,直到晚了人们渐渐回家,后来起床就站在门口盼儿子;开始是在晴天,后来阴天也等,再后来是在雪天……就这么等着、盼着。村里的人见了劝她回家,她不停念着“儿子就不要回家过节了”。儿子真的回来了,老奶奶拉着儿子看了又看,似乎要把儿子的一切都写在脑海里,后来的几天邻居家不时传来笑声。老奶奶笑在眉头,喜在心头。刚到正月初三,老奶奶的脸上分明又镶嵌几道皱纹,“忧郁”也写在脸上,儿子就要上班去了。老奶奶“恋”过节的意义就在于——生活希望之寄托罢了。


  其实过节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。过节时,天上并不会掉下馅饼,更不会洪福俱来,但人人想过节。你若留心,就不难听到有人时不时说上一句“跟过年似的”。稍作琢磨,莫非“心理高兴而致”罢了。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。春节预示着新的开始,普天同庆。盼过节、爱过节也好,想过节、恋过节也罢,虽心态各异,但意义相同——新年喜事多,事顺心不烦。


  盼过节不正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心愿吗?有道是:喜事藏心中,胸中乐常伴,祝愿十二亿国民天天心情愉快,春节常驻心间!
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机构设置
网上互动

12309检察服务中心

证人权利

被害人权利

法律法规查询

检察听证

指导性案例

版权所有:宜阳县人民检察院 豫ICP备2022003923号-1  联网备案号: 技术支持:青峰网络